黑龙江省明水县双兴镇让订单农业振兴乡村

2025-06-24
来源:黑龙江

   环球与瞭望黑龙江讯(主任编稿李宣忠/通讯员孙福权)明水县双兴镇的沃野之上,一座座现代化大棚正悄然改写着传统农业的“剧本”。这里没有千篇一律的种植模式,取而代之的是精准对接市场需求的“定制农业”——从厂家定制娜莎黄瓜,哈市商超定制香瓜到高端彩椒,从黑豆全产业链到文旅融合,双兴镇以订单化生产为锚点,以科技赋能为引擎,走出了一条“按需种植、按需加工、按需服务”的乡村振兴新路径,让土地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订单农业:从“种什么卖什么”到“要什么种什么”在双发村绿色果蔬基地,53个温室与162栋大棚里,娜莎黄瓜、李氏香瓜、麒麟西瓜等作物都是按照“订单清单”快乐生长。基地负责人李明兴介绍,基地与外地企业签订“娜莎”黄瓜订单,72栋大棚种植的黄瓜是喀秋莎酸黄瓜原材企业标准执行。这种“从田间到工厂”的定制化生产模式,既保障了品质稳定性,又高效满足了市场多元化需求。新品种、新技术、新农人。这是双兴镇棚室发展的最大亮点。新农人李明兴注册了"李氏香瓜"商标,创新采用日本进口哈密瓜砧木与鹤丰金喜瓜苗嫁接技术,通过嫁接技术突破传统种植限制,实现西瓜与香瓜双丰收,单棚产量均突破1万斤,亩均综合产值显著提升。而李氏香瓜的“定制之路”则更为多元。香瓜实行线上线下同时销售。

     “今天一大早哈市客户订购的香瓜发走了,现在手里还有1000多斤的香瓜订单待采摘发货,每天供不上卖真的着急。”李明兴介绍说。而麒麟西瓜成熟时将销往江浙一带,好瓜卖好价。在这个基地,就连普通的黄瓜也是引进越南705、709的新品种。“以前种瓜怕卖不出去,现在订单排到几个月后。”李明兴补充说。这种“按需种植”的模式,不仅稳定了市场,更让在此务工的村民年总收入达到300多万元。李明兴作为新型职业农民代表,通过品牌化运营和技术创新,推动传统农业向科技农业转型,形成可复制的高效种植模式,带动区域特色农产品竞争力提升。

     他因种地而得名“李明星”,棚室经济发展的一颗新“星”科技赋能:从“经验种田”到“智慧种植”双长村的彩椒大棚里,荷兰瑞克斯旺公司的巴莱姆彩椒正在上演一场“色彩革命”。再有两个月红、黄、绿、紫四色椒将挂满枝头。技术人员指着智能温控系统说:“以前靠经验浇水施肥,现在棚内温湿度、光照强度实时监控,手机一点就能调控。”双长村果蔬基地有44栋大棚,9栋温室,每栋面积500平左右。主要种植品种彩椒,这种彩椒主要用于高端食材配菜,食用、提取等等用途。而在销售方面更是有多少企业就回收多少,定制农业让经营者信心满满。

    望着眼前一栋栋大棚,村民们正忙碌着,在他们细心呵护下,两个月后,一串串五颜六色的小彩椒就会挂起来,这也恰似双长村果蔬基地五彩斑斓的未来, 这株小小的彩椒苗,正是他们迈向乡村振兴的 “七彩钥匙”。全产业链:从“卖原料”到“卖品牌”双兴镇的定制农业不止于种植端,更向全产业链延伸。全镇黑豆种植面积2689亩,通过深加工生产黑豆粉、黑豆油等产品,远销北上广;双利村“文旅小镇”将垂钓、民俗展览与花海景观结合,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就业350人;本地普普通通的蒲公英经过加工变身茶叶,农家粘豆包采用玫瑰、蒲公英等10多种植物做馅,销售全国大城市......“过去是‘有什么卖什么’,现在是‘市场需要什么做什么’。”镇党委书记孙军表示,双兴镇正构建“订单农业+科技种植+品牌加工+文旅融合”的全链条模式,让每一粒种子都带着市场基因萌发希望,让每一寸土地都产生最大效益滋养丰收,让每一道产业链都串联丰饶硕果通向繁荣。乡村振兴的密码便悄然解开——这里的故事,正在黑土地上书写着农业现代化的传奇。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