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与瞭望湖北讯(卢本涛 邓光耀 姜成富)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一胜利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与不屈,彰显了正义战胜邪恶的伟大力量。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11 月 1 日上午,湖北省鄂州市图书馆樊川阳光国学文化读书会红色文化志愿者一行踏上了本年度第二期鄂州红色革命文化研学活动的征程。
此次研学活动意义非凡,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它承载着革命先辈们的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怀 ,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在当今时代,传承红色基因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和铭记,更是我们砥砺前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志愿者们满怀崇敬与期待,希望通过此次实地探访,深入了解鄂州的红色历史,汲取奋进的力量,将红色精神传承下去 。
第一站:古楼街道老兵红色记忆馆
志愿者们踏入古楼街道老兵红色记忆馆,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馆内庄重而肃穆,墙壁上挂满了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它们像是时光的使者,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峥嵘。照片中,有浴血奋战的战士,他们眼神坚定,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有军民齐心的场景,展现了鱼水情深的动人画面 。
在展柜中,陈列着许多见证历史的老物件。一本本泛黄的日记,记录着老兵们在战场上的所思所想,那些质朴的文字,饱含着对家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向往;一封封家书,传递着战士们对亲人的思念,即便身处战火纷飞的战场,他们依然牵挂着远方的家人 。还有破旧的军装,上面的补丁和弹痕,诉说着战斗的激烈与残酷;锈迹斑斑的武器,虽已失去了往日的锋芒,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当年战士们冲锋陷阵的英勇。
志愿者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仔细聆听着每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他们从贺龙将军率红四军、红三军团进驻鄂城的历史瞬间中,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的豪迈与坚定;从大革命时期鄂城工农革命运动的历史场景里,体会到了人民群众对革命的支持与参与;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展品前,深刻理解了 “江山就是人民” 的深刻内涵 。
在 “鄂城老兵风采” 展厅,老兵们的笑脸墙格外引人注目。照片中的他们,有的年轻英俊,充满朝气;有的白发苍苍,但眼神中依然透着坚毅。旁边的功勋档案,详细记录着他们的英勇事迹和为国家、为人民所做出的贡献。抗美援朝老兵高性宽不仅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复员后还用自己微薄的津贴资助了 28 名山区儿童,从那些充满感激之情的来信中,志愿者们看到了老兵的善良与担当;对越自卫反击战一等功臣刘志刚的战地日记里,“宁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 的誓言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让大家深刻感受到了老兵们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 。
从这些珍贵的物品和感人的故事中,志愿者们感悟到了老兵精神的内涵。那是一种 “革命理想高于天” 的信仰之力,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困苦,老兵们始终坚定着自己的理想信念,为了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勇往直前,毫不退缩;是 “越是艰险越向前” 的担当之力,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他们挺身而出,承担起保家卫国的重任,用血肉之躯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是 “俯首甘为孺子牛” 的奉献之力,战争结束后,他们默默回到家乡,在各自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不计回报,无私奉献 。
第二站:鄂城抗战纪念广场及纪念馆
告别古楼街道老兵红色记忆馆,志愿者们怀着沉重而崇敬的心情来到了鄂城抗战纪念广场及纪念馆。这座纪念广场及纪念馆坐落在西山街道七里界村 2 组仙人山赵家湾,这里曾是仙人山阻击战的原址,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悲壮 。
广场上,鄂城抗战英烈纪念碑高高耸立,直插云霄。它像是一座不朽的精神灯塔,在岁月的长河中,默默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抗战历史。纪念碑由洁白的大理石砌成,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圣洁而庄严的光芒,碑身上刻满了密密麻麻的名字,那是为了保卫这片土地、为了民族的尊严与独立而英勇牺牲的英烈们的名字,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都有一段为了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热血青春 。
广场的布局庄严肃穆,四周绿树成荫,松柏长青。这些树木像是忠诚的卫士,日夜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土地,也象征着英烈们的精神万古长青,永远不会被人们遗忘。地面由青灰色的石板铺就,平整而坚实,走在上面,仿佛能感受到当年战士们坚定的步伐和不屈的意志 。
进入纪念馆,馆内陈列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和详实的历史资料。一幅幅图片,真实地再现了当年日寇的残暴行径和鄂城人民遭受的沉重苦难。有一张照片上,整个村庄被战火笼罩,房屋被烧毁,村民们流离失所,孩子们惊恐地哭泣着,老人和妇女们满脸悲戚,让人看了心痛不已 。还有一些图片展示了日寇进行屠杀的场景,无辜的百姓被残忍杀害,鲜血染红了大地,这些画面时刻提醒着人们,战争的残酷和和平的来之不易 。
一件件文物,见证了鄂城人民在抗战中的英勇抗争。有一把锈迹斑斑的大刀,虽然刀刃已经不再锋利,但刀身上的缺口和血迹,仿佛在诉说着当年战士们与日寇近身肉搏的激烈场景。战士们手持大刀,毫无畏惧地冲向敌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着祖国的领土和人民的尊严 。还有一些破旧的枪支,它们虽然简陋,但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却是鄂城人民抗击日寇的重要武器。这些枪支背后,是无数战士们为了国家和民族,不畏强敌、浴血奋战的身影 。
在参观过程中,志愿者们深入了解了鄂城抗战的历史。1938 年 10 月 22 日,国民革命军八十三师一营在这里与日寇展开了一场异常激烈的战斗。面对溯江而上强行登陆的日寇,战士们毫不畏惧,他们抱着必死的决心,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营长杨其卓身先士卒,带领着战士们冲锋陷阵,尽管敌人的炮火异常猛烈,飞机在空中狂轰滥炸,低空扫射,但战士们没有丝毫退缩。他们用步枪、手榴弹等简陋的武器,顽强地抵抗着日寇的进攻,每一次冲锋,每一次射击,都饱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
然而,由于敌众我寡,武器装备悬殊,守军最终因弹尽援绝,陷入了绝境。营长杨其卓等二百余军民壮烈牺牲,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次日,鄂城沦陷,但鄂城人民并没有屈服,他们在党的领导下,积极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继续与日寇进行顽强的斗争 。
与此同时,新四军挺进江南,在麻羊垴设鄂南抗日指挥中心,鄂城抗日进入了更惨烈的阶段。新四军战士们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与日寇展开了灵活多变的游击战争。他们常常在夜晚突袭日寇的据点,切断敌人的交通线,破坏敌人的通信设施,让日寇防不胜防。在艰苦的战斗环境中,新四军战士们与鄂城人民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
这些抗战英烈的英勇事迹和奉献精神,深深触动了志愿者们的心灵。他们在留言簿上写下了自己的感悟:“先辈们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我们要倍加珍惜。”“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志愿者小李感慨地说:“参观完纪念馆,我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当年的战火纷飞和先辈们的英勇无畏。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精神让我深受鼓舞。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要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
活动感悟:传承红色基因,砥砺前行
此次鄂州红色革命文化研学活动,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志愿者们的心灵之路;又似一把火炬,点燃了大家传承红色基因、砥砺前行的热情 。志愿者们深刻认识到,红色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 。它承载着革命先辈们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必须代代相传,永不磨灭 。
在未来的日子里,志愿者们将把在活动中汲取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实际行动。他们计划积极参与各类红色文化宣传活动,走进学校、社区、企业,通过举办讲座、展览、文艺演出等形式,向更多的人讲述红色故事,传播红色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同时,志愿者们也将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志愿者小张坚定地说:“这次研学活动让我深受触动,革命先辈们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惜牺牲一切。作为一名志愿者,我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 志愿者小王也表示:“红色基因是我们的根和魂,我们要让它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我会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
此次鄂州红色革命文化研学活动在志愿者们的心中种下了红色的种子,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种子将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传承红色基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源源不断的力量 。